伊朗政府平息抗議不難,在美制裁下革新民生治理領域才是關鍵
作者:admin 發(fā)布日期:
2019-11-21
二維碼分享
11月16日,伊朗新一輪的示威運動爆發(fā)之后旋即風起云涌,頃刻間席卷全國百余座城鎮(zhèn)。伴隨著大規(guī)模示威活動的是對上百家銀行、商店和政府大樓等部門的搶劫與縱火等暴力行徑,以及部分軍警人員的傷亡和大量示威者的被捕。
截至11月17日,已有36人在暴力示威活動中喪生。11月18日夜,1名伊斯蘭革命衛(wèi)隊軍官和2名革命衛(wèi)隊下屬的“巴基斯”成員被刺身亡。到11月19日,新增包括5名軍警和6位平民在內的11人在暴力示威活動中身亡。
此輪伊朗暴力示威活動的力度與烈度不容小覷,其在伊朗國內擴散速度之快亦實屬罕見,這反映了內憂外患之中的伊朗政府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zhàn)。就目前來看,無論是伊朗.高..哈梅內伊和總統(tǒng)魯哈尼,還是美國特朗普政府,抑或是伊朗示威者群體,盡管其立場各有不同,但都表現出同樣的強硬態(tài)度。
石油問題“按下葫蘆浮起瓢”
伊朗此次規(guī)模甚大的暴力示威活動是美伊博弈日趨激烈、斗爭持續(xù)劇烈所衍生的副產品。特朗普政府上臺之后,美國對伊朗的戰(zhàn)略施壓經歷了威逼伊朗修改核協(xié)議到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xié)議,再到將制裁領域拓展至.為核心的油氣領域,直至.終單方面廢除對有關國家進口伊朗石油的制裁豁免權,美國可謂“圖窮匕見”,希冀通過扼住伊朗的石油出口命脈來實現對伊朗的極限施壓。
美國對伊朗石油出口的精準打擊直接促成了海灣地區(qū)和紅海地區(qū)大量的涉油沖突,霍爾木茲海峽層出不窮的油輪破壞事件的元兇撲朔迷離,英伊油輪互扣事件更是推波助瀾,而沙特境內煉油廠與油田的遇襲事件使得圍繞石油的斗爭日益白熱化。美國更是不斷推進其主導的中東“護航聯(lián)盟”逐步落地,目前已得到六個盟國不同程度的積極響應。
伊朗一方面通過長期的反制裁經驗和地下經濟管道艱難維持并拓展石油出口渠道,一方面試圖通過對歐盟與俄羅斯的施壓或拉攏以削弱美國的單邊制裁效果。盡管伊朗在涉油斗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美國的全方位制裁仍然對伊朗經濟與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石油是伊朗國民經濟的命脈,在美國強力制裁的大背景下,如何.大限度增加石油的出口關乎伊朗的國計民生。然而伊朗在處理國際國內兩個石油市場問題上呈現出“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局面:一方面千方百計擴大石油出口,降低石油出口價格并增加補貼成為其基本手段;另一方面原本投放國內石油市場的石油份額不斷萎縮,其造成的直接結果便是伊朗政府在11月15日決定對國內汽油實施配給供應并提升油價,從每升1萬里亞爾升至1.5萬里亞爾(相當于上漲了0.85元人民幣)。
汽油提價的措施實際上與伊朗政府希望通過增加石油美元收益以改善國民經濟處境的目標背道而馳,汽油漲價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會給制裁陰霾下的普通民眾的生活與工作成本的相應提升帶來.為直觀的切膚之痛。因此,盡管伊朗的石油出口并未能被美國徹底堵死,但制裁明顯打破了伊朗石油的正常出口與國內消耗之間的平衡狀態(tài)。
美國將更咄咄逼人
此次伊朗暴力示威活動是美伊博弈涉油斗爭的惡果,“后院失火”的伊朗在目前情勢下會承受著來自美國方面更為巨大的制裁壓力。
伊朗此次大規(guī)模暴力示威活動的根源來自于民眾對自身民生處境的極大關切,而汽油漲價無非是壓垮駱駝的那根.關鍵的稻草,短短一日間便引起了伊朗全國范圍的巨大反彈便是明證。即便如此,大規(guī)模暴力的抗爭本身就已經從根本上削弱了抗爭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其對經濟與社會造成的損失和傷害會.終吞噬示威者自身。當前國際社會中的示威活動與傳統(tǒng)的相對和平與克制的政治示威有著很大的不同,其在手段選擇上更善于使用暴力;其導火索往往是一件“不經意”的“小事件”,如法國的上調汽油稅、智利的地鐵票漲價、黎巴嫩的網絡通訊軟件征稅、印度的洋蔥價格飆升、沙特的電子水煙增稅等,這些都造成了社會的不同動蕩局面,只有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分離主義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其暴力行為本身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已經超越了其.初的民生或族群政治訴求,對經濟與社會穩(wěn)定也造成了巨大沖擊。
對于這些暴力示威者而言,通過暴力來宣泄情緒已成為常態(tài),西方國家秉持的“雙標”更是在其中火上澆油。正因如此,伊朗.高..哈梅內伊在電視講話中公開支持汽油漲價計劃并聲稱:“毀壞與縱火是流氓而非我們的人民干的。反革命活動和伊朗的敵人一直在支持毀壞和對安全的破壞并持續(xù)為之……不幸的是造成了一些問題,許多人喪生且一些中心被毀?!泵绹矫鎰t對伊朗進行了有偏袒性的譴責。國務卿蓬佩奧聲稱伊朗人民沒有對政府的“暴行”保持沉默,并表示“美國聽到你們,美國支持你們,美國與你們同在?!泵绹鴩鴦赵喊l(fā)言人摩根·奧特加斯聲稱美國支持伊朗的“和平”抗議。伊朗方面則對美國的言論進行了反駁,尤其是斥責美國支持“暴徒”,并指名道姓西方反伊朗國家和巴列維王朝的“保皇派”應該為事件負責。以汽油價格這一民生問題訴求為導火索的普通民眾示威運動很快被帶偏,其暴力活動偏離了合理訴求本身,伊朗境內外的反對勢力則在其中煽風點火,對暴力行徑“選擇性失明”。
就伊朗政府而言,及時制止暴力和混亂是其面臨的首要任務。11月18日,伊朗伊斯蘭革命衛(wèi)隊發(fā)表聲明指出,任何“煽動不安全”或對伊朗社會“平靜與安寧”的威脅都“將被果斷處理”,但沒有解釋其“果斷”行動的具體內容。從技術層面看,伊朗政府完全有能力平息此次暴力示威對社會帶來的混亂與安全威脅,但如果其在民生治理領域未能有突破性革新,新的周期性社會動蕩會在美國單邊制裁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仍會不期而至。核問題只是美國對伊極限施壓的工具,其本質不在核本身,而是迫使伊朗在諸多問題上改弦更張,而力促政權更迭也是其保留的選項。美伊博弈因核而起,因油而烈,此次暴力示威活動是美伊石油博弈在伊朗內部直接產生的負面效應,這也為伊朗敲響了警鐘。一手拼命扼住伊朗的油管,一手堆砌“和平”“民主”的詞藻,美國將會對伊朗表現出更加咄咄逼人的攻勢。